close
8216

台北市各行政區地名的由來

請問有誰知道台北市12個行政區地名的由來咧!!!
松山區 9.2878平方公里.信義區11.2077平方公里.大安區11.3614平方公里中山區13.6821平方公里.中正區 7.6071平方公里.大同區 5.6815平方公里萬華區 8.8522平方公里.文山區31.5090平方公里.南港區21.8424平方公里內湖區31.5787平方公里.士林區62.3682平方公里.北投區56.8216平方公里台北設府

始於清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

台北市屬於台北府淡水縣

至民國34年台灣光復

劃台北市為省轄市

56/7月

改制為院轄市

並將郊區6鄉鎮(景美、木柵、南港、內湖、士林、北投)劃歸本市管轄

79/3/12臺北市為便於行政管理工作遂行

第4期行政區域重新調整

將原有16個行政區調整為12個行政區1北投源自境內的番胞「北投社」而得名。

清代末期隸芝蘭二堡轄內

日據民國9年

改隸臺北州七星郡北投庄轄域

民國30年升格為北投街;光復後

35/1/16設北投鎮

隸七星區

35/1/27成立北投鎮公所。

翌年北投隸淡水區.38/8/26成立陽明山管理局

北投鎮改隸該局

而行政區仍屬臺北縣.57/7/1改隸臺北市

成立北投區。

2士林舊名「八芝連林」

乃平埔族語「溫泉」之義

漢人尚未入墾前為平埔族「麻少翁社」所居。

清代名「芝蘭堡」

至清末因科名特盛

人才輩出

地方士紳遂改稱「士林」

寓意「士子如林」。

民國34年台灣光復始設士林鎮

與北投鎮同屬於陽明山管理局

民國56年併入臺北市3內湖區名之由來

源於境內舊地名「內湖庄」

由於區內多小盆地地形

昔皆以閩南語「湖」稱之

內湖即內方盆地之意。

在清末屬淡水縣芝蘭一堡

民國9年隸臺北州七星郡內湖庄。

光復後

34/12改屬臺北縣七星區內湖鄉

35/7/6南港自內湖鄉內劃出

自行成立南港鎮

內湖鄉行政區域由是變小。

36/2/4裁撤七星區署為臺北縣內湖鄉

鄉公所設於內湖村。

57/7/1併入臺北市為「內湖區」。

4南港區名之由來

取自舊地名「南港仔庄」及「南港仔街」。

南港區位基隆河南岸

昔時汐止市內有北港

南北對稱故名;另謂與基隆港對稱

故稱南港。

迨日據時期

屬臺北州七星郡內湖庄。

光復後

隸內湖鄉

35/7/6與內湖鄉分治

設立南港鎮公所

57/7/1劃入臺北市為「南港區」。

5文山區同治年間隸屬淡水廳

又稱木柵莊、內湖莊、木見尾街;光緒初年置臺北府

仍屬淡水廳。

臺灣光復初期、隸屬臺北縣深坑鄉;39/3/1政府為推行政令之需要

乃將深坑鄉劃分為景美鎮、木柵鄉、深坑鄉三鄉鎮;57/7/1景美鎮、木柵鄉改隸臺北市

變更為景美、木柵兩區;79/3/12行政區域調整

又將景美、木柵兩區合併為文山區。

6萬華區係於79/3/12臺北市區里行政區域調整時

由原龍山區、雙園區(廈安里除外)全區及城中區之福星、慈壽、萬壽三里和古亭區中華路以西之新勝、忠貞、自力、久新、久安、球場、靜安、崇仁、凌雲、騰雲、忠恕、新和等12里合併而成

同時命名為萬華區。

7大同區名之由來

大同區原名巴浪泵

乾隆28年(西元1763年)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時

載有「大浪泵庄」。

道光24年之契字述及「大隆同四十四坎」

即稱「大隆同」。

大隆同有山

有「龍穴」之稱

後來邑人為酬謝此龍山

乃將地名改稱「大龍峒」

光復後

合併大龍峒町、蓬萊町、太平町、大橋町、河合町為區

取 國父世界大同之崇高理念與精神

配合舊地名而命名為「大同區」。

日據後

民國前2年

將臺北廳直轄地方分為3大區

即艋舺、大稻埕、大龍峒

大龍峒轄區甚廣

包括今大同區、中山區。

8中正區原屬台北市城中區和古亭區、79/3/12臺北市區里行政區域調整時

將原城中區(位中華路以西之福星、慈壽、萬壽等3里除外)及原古亭區(靜安、崇仁、自力、騰霄、忠貞、久新、久安、新勝、新和、凌雲、球場、忠恕(部分)古亭、國校、大學、農場、富源等17里除外地區)併原大安區文光、普愛、信愛、惠愛等4里及原雙園區廈安里合併而成

取區內的中正紀念堂作為新的行政區名。

9中山區名之由來

乃在光復時

將日據時期之御成町等6個町及郊外之中庄、朱厝崙等合併為區

為紀念 國父孫中山先生締造民國

命名為「中山區」10大安區名之由來

本於舊地名「大安庄」。

光緒元年

臺北設府

轄22街庄

其中之大安庄(大安、龍安、坡心)、下內埔庄與六張犁庄均在大安區內。

民國9年改市制時

除上述3庄外

包括古亭、東門之一部分

即以後之錦町、古亭町、昭和町、福住町亦在大安區轄內。

光復後

將上述區域合併為區

因大安庄佔地廣且位於中心

故命名為「大安區」。

11信義區79/3/12臺北市第4期行政區域調整

本區係由松山區分出

將原松山區縱貫鐵路以南地區(光復南路以西光信、車層2里及華聲、正聲、中興、石景4里部分地區除外)與大安區位和平東路3段以北之黎順、黎平里、黎富里(後併入黎平里)3里及黎忠、黎安(原黎和里併入黎安里)2里部分地區合併而成

因信義計畫區位於區內

故取名「信義區」。

12松山舊稱「錫口」(今饒河街接八德路4段一帶)

清康熙年間隸屬福建省臺灣府諸羅縣

乾隆20年間逐漸形成市街

自乾隆至光緒年間則屬淡水廳大加蚋堡.臺灣光復後

政府重新規劃調整

正式命名為松山區

內轄26個里

民國56年本市改制為院轄市時松山區已轄50個里

至民國79年區內人口遽增達45萬餘且所轄里數已達98個里

將鐵路以南部分劃出另成立信義區

鐵路以北部分原屬中山區之民有、民福、松基3里合併為松山區

83/4月基隆河截彎取直工程

本區原金泰里因河道南移

新河道中心線以北部分劃入中山區

以南部分併入本區莊敬里

本區原舊宗里因河道西移

新河道以東部分劃入內湖區

新河道以西部分併入新東里。

參考資料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004121703489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005032001199

台北市政府,台北市公車,台北市地圖,台北市電子地圖,台北市國稅局,台北市勞工局,台北市環保局,台北市監理所,台北市教育局,台北市飯店台北市,臺北市,松山區,地名的由來,大安區,信義區,內湖鄉,內湖庄,行政區,大同區

無產階級|主流文化|共產主義|社會服務|社會問題|社區照顧|社會政策|社工|社會工作|社區營造|價值觀|社會化|社區發展|次文化|人群服務|M型社會|社會救助|人口普查|功利主義|城鄉差距|行銷學|弱勢族群|社會倫理|全球化|社會保險|社會福利|中產階級|

8216
參考: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305090301597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部落格,請留言給我,將移除本文。謝謝!
arrow
arrow

    8201無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