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67
西藏大搜查
藏人吃甚麼??西藏人住甚麼房子??藏人的宗教是??西藏有甚麼奇風異俗??我們身邊有哪些和西藏有關的事物??
人 文 概 況 人口 西藏自治區人煙稀少﹐現有人口219.6010萬﹐平均每平方公里約1.8人﹐是中國人口最少﹑密度最低省區。
在自治區總人口中﹐農村人口佔全自治區總人口的87.41%。
自治區人口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自然條件優越﹑歷史悠久﹑工農業發達的雅魯藏布江中游寬谷及其主要支流拉薩河﹑年楚河﹑尼洋曲及三江流域﹔廣大的藏北地區人煙稀少﹐大部為無人區。
民族 西藏自治區是以藏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地區﹐藏族人口209.63萬﹐約佔自治區總人口的95.45%。
次為門巴族﹑珞巴族﹑漢族﹑回族﹑納西族﹑檢視圖片人﹑夏爾巴人和少數怒﹑滿﹑檢視圖片僳﹑蒙古﹑土﹑壯﹑苗﹑獨龍﹑白族等。
藏族自稱“博巴族”﹐屬藏緬語族﹐使用藏文﹐分布於自治區內各地﹐從事農牧業生產﹔門巴族主要分布於藏東南地區﹐以達旺地區最集中﹐部分在墨脫﹐少數在錯那﹑林芝﹑米林等地﹐從事農林業生產﹔珞巴族藏語意為“南方人”﹐主要分布在察隅至門隅地區﹐大部分在洛隅﹐一部分在米林﹑墨脫﹑隆子﹑察隅等縣﹔納西族分布在芒康縣﹔怒族分布在察隅縣﹔蒙古族集中在拉薩城關﹔回族76%分布在拉薩﹔漢族主要分布於城鎮﹔檢視圖片人分布在察隅縣﹐從事農業生產﹔夏爾巴人藏語意為“東方人”﹐分布在聶拉木縣的樟木和定結縣的絨轄﹑陳塘地區﹐從事農牧業生產。
經濟概況 西藏由於地理﹑歷史和交通等原因﹐長期以牧為主﹐經濟基礎薄弱﹐生產水平低。
近年隨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和對外貿易及旅遊業的興起﹐西藏城鄉經濟和各項建設事業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經歷了一次新的崛起。
農業 西藏農業生產以牧為主﹐農牧並重﹐具有獨特的高寒農業特色﹐地區差異和垂直差異顯著。
檢視圖片西藏種植業主要集中於水﹑熱﹑土條件較好的河谷地區和局部高原湖盆﹐作物種植單調﹐適應高寒自然環境能力強﹐分布上限高﹐有“河谷農業”和“高寒農業”之稱。
全自治區有耕地21.35萬公頃﹐95%的耕地一年一熟。
農作物以青稞為主﹐曾佔作物總播種面積的92%以上。
次為小麥﹑油菜﹑豌豆等以及少量的水稻﹑玉米﹑雞爪谷﹑蕎麥和元根。
其中﹐青稞種植面積大﹐分布廣﹐耐寒性強﹐廣布於海拔2500~4500米的濕潤﹑半濕潤到乾旱﹑半乾旱地區﹐一般可達4200~4300米﹐局部可達4750米。
春小麥分布範圍較廣﹐一般青稞種植地區即為春小麥種植範圍﹔冬小麥1952年從內地引進﹐1972年開始推廣﹐主要分布於海拔3000~3800米的河谷地帶﹐種植上限最高可達4000~4260米﹔油菜主要分布於3500~4000米的河谷地帶﹐種植上限達4600米。
水稻主要分布於藏東南的墨脫﹑察隅等地海拔2100(或2500)米以下的谷地。
普蘭縣青稞田 {window.open(DisplayImage.Asp?ImagePath=VolImage/O1/Figure/ZDXiza05.Jpg
顯示圖片
scrollbars=yes
width=300
height=200)} alt=顯示圖片 align=textTop /檢視圖片 西藏河谷地區氣候溫涼﹐有利於麥類作物生長。
太陽能資源豐富﹐光合作用強度大。
冬溫高﹐夏溫低﹐春溫回升早﹐但升溫緩慢﹐夏無酷暑﹐使麥類作物各個生育階段都處於較適宜的溫度範圍﹐生長季得以延長﹐為麥類作物的高產打下基礎。
青稞平均2.25噸/公頃﹐最高達9.19噸/公頃﹔春小麥一般2.25~3噸/公頃﹔冬小麥平均3噸/公頃以上﹐最高達13噸/公頃左右。
1991年全自治區糧食總產量達58萬噸。
檢視圖片畜牧業是西藏農業經濟的主體﹐生產歷史悠久﹐發展潛力大。
全自治區有天然草場近8267萬公頃﹐其中可利用的有5646萬餘公頃﹐約佔全國的近1/5﹐是中國五大牧區之一。
全區草場類型多﹐90%以上為高山草甸和高山草原﹐牧草營養價值高﹐但產草量低。
畜牧業長期約佔農業總產值的54~69%。
1990年牲畜存欄數達2280萬頭(隻)﹐比1959年增加2倍多。
牲畜以氂牛﹑藏綿羊﹑藏山羊﹑黃牛為主﹐又以藏綿羊﹑氂牛數量最多。
氂牛是高原上特有畜種﹐具有耐寒﹑耐低氧﹐喜涼濕潤﹐不耐乾﹑熱的特點﹐有“高原之舟”之稱。
主要分布於濕潤﹑半濕潤地區﹐但以藏東北海拔4100~4800米的高山草甸和灌叢草甸地帶為集中﹐乳肉產量多﹐具乘﹑挽﹑馱運等多種功能。
藏綿羊性喜冷涼乾旱﹐耐高寒﹑耐乾旱性能好﹐飼養經濟效益高﹐故飼養數量大﹐分布廣﹐以藏西北﹑藏東南乾旱﹑半乾旱地區為集中﹐為自治區首要的畜種。
藏山羊兼有氂牛﹑藏綿羊的適應能力﹐在不同海拔高度和氣候條件下均有分布﹐但以植被稀疏的荒漠地帶飼養較多﹐多作為搭配的畜種。
檢視圖片西藏森林面積約為633萬餘公頃﹐佔自治區土地總面積的5.17%﹐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但全區木材蓄積量卻達14.3億立方米﹐居全國第2位﹐是全國極為重要的後備用材林基地和亞洲許多巨大江河水源涵養中心。
全區森林資源集中分布於雅魯藏布江中下游﹑山南地區及東部的峽谷地帶﹐以原始林為主﹐80%為過熟林。
以雲杉﹑冷杉為主的暗針葉林分布廣﹐生長速度快﹐為世界所罕見。
如雲杉林年生長率達2%﹐可持續生長200~300年﹐直徑可達2.5米﹐樹高超過80米﹐平均每公頃蓄積量達250立方米﹐個別地段達2000立方米﹐具有驚人的生產力。
西藏自治區主要工礦業及農﹑林﹑牧業 {window.open(DisplayImage.Asp?ImagePath=VolImage/O1/Figure/ZDXiza06.Jpg
顯示圖片
scrollbars=yes
width=300
height=200)} alt=顯示圖片 align=textTop /檢視圖片 農業區 根據自然條件的地區差異和農業部門結構特點﹐西藏可分為8個農業區﹕檢視圖片藏東北牧區。
歷為西藏自治區純牧區。
全區大部分土地為天然草場所覆蓋﹐牲畜以氂牛和綿羊居多﹐所產羊毛和肉類及酥油等在自治區佔有重要地位。
區內耕地甚少﹐僅局限於東部峽谷熱量條件稍好的地方﹐主要種植青稞﹑豌豆﹑元根和油菜等耐寒作物﹐但產量不夠穩定。
本區今後應重點發展肉乳兼用氂牛和毛肉兼用半細毛羊﹐相應地發展山羊﹑馬﹑騾等家畜品種﹐增加肉﹑乳﹑毛等畜產品﹐逐步建成為自治區穩定﹑優質﹑高產的商品畜產品基地。
檢視圖片藏西北牧區。
本區佔有自治區一半以上的土地和2/3的草場資源﹐適於放牧耐乾寒和粗放飼養的藏綿羊﹐其飼養數量約佔本區牲畜自然頭數的2/3左右。
山羊分布相當廣泛﹐氂牛則集中於局部高山草甸草場。
全區土地利用以牧為主﹐宜重點發展毛肉兼用地毯毛羊﹐並相應發展山羊和氂牛﹐建成自治區毛肉兼用地毯毛羊基地。
檢視圖片藏西農牧區。
本區是阿里地區自然條件較好﹐墾殖利用歷史較早的地方﹐耕地面積約佔阿里地區的一半以上﹐糧食總產量則佔80%左右﹐是阿里地區糧食主產區。
區內農牧交錯分布﹐南端和西端以農為主﹐兼營牧業﹐其他地區則以牧為主﹐兼營農業。
今後仍應農牧並重﹐因地制宜發展糧﹑料生產﹐積極發展毛﹑肉兼用半細毛羊﹑三北羊和白絨羊等牲畜。
檢視圖片藏南農牧區。
本區普遍具有農牧兼營的特徵﹐是自治區一個農牧並重的地區。
農﹑牧業生產在水平地帶呈鑲嵌交錯分布﹐在垂直地帶上則層次分明。
一般來說﹐海拔4100米以下的谷地和湖濱平原是區內耕地集中的地方和糧食主產地。
海拔4100~4500米的高寒湖濱和谷地﹐耕地顯著減少﹐為農﹑牧交錯分布地帶。
海拔4500米以上地區則屬純牧區。
檢視圖片藏中農區。
本區農業利用條件較好﹐是自治區重要商品糧基地。
種植業主要集中於海拔略低﹑熱量條件較好的河谷平原﹐以種植冬﹑春小麥﹑青稞﹑豌豆和蠶豆等為主﹐農業生產較發達﹐尚需積極發展畜牧業和林業﹐開展多種經營。
檢視圖片藏東南農林區。
區內種植業集中分布於雅魯藏布江等一些水利灌溉條件較好的寬谷地段﹐水澆地約佔耕地面積的70~80%左右﹐以冬小麥和冬青稞為重要﹐糧食單產高﹐林芝波密一帶為自治區著名餘糧區。
區內森林資源較豐﹐以雲杉居多﹐冷杉﹑高山松次之﹐還有高山櫟﹐材質多較優良﹐是自治區主要用材林基地。
同時﹐本區還是自治區蘋果﹑梨和核桃等乾鮮果品集中產區。
檢視圖片藏東(三江)農林牧區。
本區耕地面積約佔全自治區的1/4﹐種植業人口佔本區農牧業人口的80%以上﹐種植業產值一般約佔農業總產值的60~75%。
農業較發達。
耕地以三江北部海拔3200~3900米的中切割河谷和3400~3900米的山麓陽坡及河谷地區為集中﹐其餘地區已耕地較少。
森林主要分布於三江北部海拔3400~4100米的山地陰坡和三江南部3200~3600米的山地陰坡﹐尤以後者面積為大﹐其雲杉林約佔本區林地面積的2/3左右。
三江南部3200~3900米的山地陰坡則尚有一定面積的高山松林。
區內的鹿茸﹑麝香﹑蟲草﹑貝母等野生動植物資源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
檢視圖片藏南邊境農林區。
本區自然環境複雜﹐森林資源豐富﹐除雲杉﹑冷杉﹑鐵杉﹑高山松和雲南松等用材林外﹐還有許多經濟林木和珍貴特有樹種。
森林覆蓋率約達40%左右﹐是自治區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地區之一。
僅察隅─墨脫一帶的森林蓄積量即約佔自治區的1/4以上﹐約與林芝﹑波密林區相當。
本區向有“西藏江南”之稱﹐作物可一年兩熟至三熟﹐以水稻為主﹐尚有雞爪谷﹑玉米﹑小麥等﹐甘蔗也可種植﹐但耕作方式尚較落後﹐生產水平低下。
畜牧業除高山帶有氂牛放牧外﹐中﹑低山地則以黃牛和瘤牛(駝峰牛)居多。
察隅地區的梯田 {window.open(DisplayImage.Asp?ImagePath=VolImage/O1/Figure/ZDXiza08.Jpg
顯示圖片
scrollbars=yes
width=300
height=200)} alt=顯示圖片 align=textTop /檢視圖片 工業 西藏過去只有藏毯﹑氆氌﹑花圍裙﹑藏靴﹑木碗等傳統手工業﹐沒有現代工業。
1950年和平解放後﹐特別是1959年民主改革後﹐工業從無到有地迅速發展﹐現已建立了動力﹑冶金﹑煤炭﹑機械﹑化工﹑建材﹑森工﹑火柴﹑塑料﹑紡織﹑食品﹑皮革﹑造紙等工業部門﹐多屬小型企業﹐主要分布於拉薩市﹑林芝﹑日喀則﹑江孜﹑昌都﹑獅泉河鎮等地。
到1991年自治區工業產值約佔工農業總產值的1/6﹐在工業總產值中﹐輕工業產值約佔29%﹐重工業產值佔71%。
1960年以來﹐隨林芝毛紡廠的興建﹐西藏毛紡織工業逐步發展。
主要產品有呢絨﹑毛線﹑氆氌﹑毛毯等﹐除滿足當地需要外﹐還遠銷其他省區﹐甚至國外。
機械工業以農機修造﹑汽車修配為主。
除地(市)建有農機修造廠外﹐農業縣﹑半農半牧縣普遍建有農機修理廠。
農業加工工業也初具規模。
西藏已發現的礦產約有60餘種。
主要有鉻﹑鐵﹑銅﹑鉛﹑鋅﹑鉬﹑鈷﹑錫﹑金﹑鋰﹑銣﹑銫﹑硼﹑硫﹑煤﹑泥炭﹑菱鎂礦﹑重晶石﹑芒硝﹑石膏﹑食鹽﹑天然鹼﹑白雲母﹑剛玉﹑大理岩﹑石灰岩﹑花崗岩等。
其中﹐鉻﹑剛玉的儲量居全國首位﹐銅居第2位﹐硼居第3位。
鋰的蘊藏量居世界前列。
西藏自治區水能蘊藏量約達2.0億千瓦﹐佔全國的29.7%。
雅魯藏布江水能蘊藏量達1.1億千瓦﹐佔全國的1/6﹐僅次於長江﹐居第2位﹐而單位河長出力則居中國河流之首。
其中﹐雅魯藏布江大拐彎地段是中國水能蘊藏量最集中﹐最豐富地區﹐達6880萬千瓦﹐約佔全國的10%。
地熱資源豐富﹐僅次於雲南省﹐居全國第2位。
地熱分布廣﹐類型多﹐已知水熱區有600多處﹐其中部分水熱區構成有開發價值的地熱田﹐如羊八井地熱田已開發利用。
拉薩附近的羊應鄉打出了中國第1眼超過200℃高溫地熱井。
太陽能資源居世界第2位。
20世紀80年代以來﹐自治區電力工業有一定發展﹐許多縣建立了中小型水電站。
1989年發電量2.75億千瓦小時﹐其中羊八井地熱站裝機2.518萬千瓦﹐是目前西藏最大電站﹐年發電量佔拉薩電網的40%。
自治區手工業歷史悠久﹐主要產品有卡墊(地毯)﹑圍裙﹑氆氌﹑藏鞋﹑藏帽﹑藏被﹑木碗﹑藏刀﹑馬鞍具﹑酥油桶﹑金銀首飾等。
其中尤以“江孜地毯”﹑“姐德秀圍裙”﹑“松巴鞋”等為著稱。
江孜地毯以織法獨特﹑色澤鮮艷﹑圖案多樣﹐享譽國內外。
交通運輸 西藏地處中國西南邊疆﹐海拔高﹐空氣稀薄﹐地位險要。
1951年開始陸續修建了青藏﹑川藏﹑新藏3條公路大幹線﹐後又修建了中尼﹑滇藏﹑黑阿﹑川藏南線等主要公路幹線﹐形成了以拉薩為中心的公路運輸網。
全自治區公路全長達2.2萬公里﹐區內98.7%的縣和70%的區已通公路。
公路運輸是西藏貨運的主要形式﹐青藏﹑川藏是西藏交通運輸的大動脈。
目前﹐青藏公路約承擔85%的進藏物資運輸任務﹐有“世界屋脊”上的“蘇伊士運河”之稱。
青藏公路1951年動工修建﹐1954年通車。
從青海的西寧經格爾木翻過崑崙山﹑唐古拉山﹑越過藏北高原到拉薩﹐全程2100公里﹐從格爾木到拉薩的黑色路面已於198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20周年前夕竣工。
川藏公路1951年動工﹐1954年通車。
從四川省成都市經過雅安﹐翻過二郎山﹑折多山﹑雀兒山﹐過大渡河﹑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經昌都到拉薩﹐全程2416公里﹐是中國最長的公路。
新藏公路從新疆的葉城﹐翻過西崑崙山﹑喀喇崑崙山到阿里地區的獅泉河鎮﹐再過岡底斯山到普蘭﹐全程1700公里﹐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公路。
正在建設中的公路有中尼(拉薩─樟木口岸)﹑那昌(那曲─昌都)﹑拉普(拉薩─普蘭)公路。
西藏是中國迄今沒有鐵路的省區。
青藏鐵路第一期工程已通車到青海省格爾木市。
此外﹐格爾木到拉薩鋪設了輸油管﹐成為世界海拔最高的輸油管道運輸。
民用航空運輸自1956年中國民航突破了號稱“空中禁區”的青藏高原上空之後﹐已開闢有拉薩到成都﹑西安﹑北京等地的航線。
1987年又開闢了拉薩至尼泊爾加德滿都國際航線。
西藏河流水運不發達﹐僅雅魯藏布江中游寬谷拉孜到日喀則﹑曲水到澤當及年楚河﹑拉薩河局部地段有牛皮船行駛﹔米林到派區有汽船航行。
身邊與西藏有關的事物
請參考:http://www.mtac.gov.tw/pages.php?lang=1
留言列表